编辑《证券时报》 谢忠翔 刘筱攸
近年来,互联网银行代销银行理财规模快速增长,逐渐引起资产管理行业的关注。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等互联网银行代销理财规模的不断上升,反映出互联网渠道在代销银行理财产品方面潜力巨大,也反映出理财公司不断拓宽销售渠道以获得规模增长的迫切需求。
互联网平台与银行金融管理之间的“婚姻”并不是一个新的命题。早年,一些银行试图在淘宝上销售金融产品,因为它们不能满足“亲自签署”的监管要求。新的资产管理规定实施后,《金融公司金融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为非银行机构的销售留出了空间。然而,即使政策是“小嘴”,监管仍然严格控制销售资格,只允许银行和金融公司作为代理,第三方平台尚未获得入场券。
互联网平台销售有限的核心矛盾在于风险与便利性的平衡。一是部分金融产品包含的非标准资产是否适合互联网客户销售,行业仍存在疑问;二是银行金融产品信息披露、投资者教育,与公共基金仍存在差距;最后,投资者对“刚性交易”的惯性预期没有消失。一旦遇到“净浪潮”,互联网平台就缺乏线下网络缓冲,客户投诉和舆论风险可能会急剧扩大。
尽管如此,金融公司仍在强烈呼吁放开互联网平台。有人认为,目前银行金融公司金融产品的投资风格已经被银行客户群固化,低风险偏好阻碍了资产配置的多样化。互联网平台的加入有望为金融市场带来新的活力,促进产品差异化发展,满足更多投资者的需求。
事实上,大中型银行金融公司凭借其庞大的母行网点和客户群体“稳坐钓鱼台”,但也逐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施外部分销;由于母公司渠道的不足,中小型机构迫切需要互联网流量来打开增量空间。一些金融公司的高管直言不讳地表示,互联网分销可以“扩大服务触角”,特别是在接触年轻客户方面。
放开互联网代销可行吗?业内普遍认为,信息披露标准化、投资者教育体系化、风险控制机制完善三大前提需要满足。
一些分析师对此持乐观态度,认为随着金融行业监管政策的逐步放松,有望在2025年取消客户购买高风险金融产品的监管要求,甚至允许银行金融产品通过互联网渠道销售。如果这一措施能够实施,它可能会为银行金融公司的发展带来新的增量空间。
互联网代销不是简单的渠道扩张,而是大财富管理生态重塑的关键环节。互联网代销的自由化不应停留在数量的突破上,而应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巩固信息披露和风险防控的基础。只有这样,银行金融管理才能实现与互联网的高质量发展。
编辑:金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