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经济发展就是最大的民生

今日都市网 2024-11-12 1.56w
大连经开区开工第一炮 大连经开区管委会供图 大连金普新区城区主干道“金马路” 陈雨康摄

  

证券时报编辑 陈雨康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大连金普新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主干道金马路,车水马龙。道旁两排银杏树,秋叶静美。

  漫步街头,处处都能感受到大连的大气和底气。大连人骨子里也透露着几分自豪,民间一度流传着“大连男孩不外出、女孩不外嫁”的说法。

  不过,一段时间以来,金普新区乃至整个大连的经济社会发展,给外界的印象,似乎是步子缓下来了,至今还未登上GDP“万亿城市”榜单。

  约访大连金普新区管委会主任吕东升,时间安排一日数变,直到前一天晚上才敲定。采访当天,在管委会办公楼的电梯里,工作人员向我们展示了吕东升的活动安排表,从早上8点开始,活动、会议,一项接一项,排得满满当当。

  吕东升说:“开会都是要解决问题,讨论对策。发展的问题、民生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哪有不忙的?”

  吕东升是个老经开区人,1990年大学毕业后,即扎根于此。他亲眼见证了经开区这些年来的巨大变化。从当年的农田、渔村,变成现在的繁华都市,开会自然是少不了的,最重要的还是“干”字当头。

  为了项目落地,经开区敢闯敢试,为外商定制“工业团地”。去年大年初二,当别人还在享受春节假期时,管委会就已经分头出击,连夜加班,等到初七开工时,项目所需的相关事项都一一办妥。外商提出要4月盖好厂房和产线,保证10月产品问世,经开区跟时间赛跑,完善电力供应等基础设施,保质保量如期交出厂房钥匙,引得外商点赞“中国速度”。

  一方面要拼经济,另一方面也要保民生。经济发展就是最大的民生。2000年,吕东升进入马桥子街道工作,一家一家走访了50户居民,这些居民全是原马桥子村的村民。

  他回忆,2000年左右,动迁上楼的第一代老一辈原住民不再种田,基本靠社保和退休金生活,很少参与其他工作。第二代青壮年,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工作最好的两人,一位在万宝至马达车队当队长,背靠外企,收入较高;另一位是幼儿园保育员,事业单位工勤编制,收入稳定。其他人中,在自来水厂、液化气站等单位当工人的,属于较好的一批。他们的子女——第三代人当时还在上学。

  1990年后,经开区陆续建设小学、中学和职业学校,并引进大学,教育配套资源逐步丰富起来。原马桥子村的第三代原住民从此有了更多上大学的机会。当他们大学毕业、踏入社会时,很多人都能在经开区找到合适的工作,参与当地建设,分享发展红利。

  吕东升担任马桥子街道书记期间,决定从街道经费里挤出一块,设立教育基金,鼓励考上高中和大学的孩子们。考上高中的,第一年奖励4000元,之后每年奖励3000元,三年共1万元;考上大学的,第一年奖励5000元,之后每年奖励3000元。

  他说,设立教育基金的初衷就是,鼓励孩子们上学,不让哪怕一个孩子辍学,多培养大学生。一个家庭出一个大学生,往往就改变了命运。即便是贫困户,出了大学生后,下一辈就不会再穷了。

  四十年来,一代又一代马桥子村原住民,紧跟时代大潮,投身经开区建设,分享发展红利,也深刻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这次到大连采访,正值深秋初冬时节。微风不燥,暖阳熏人,好一块天造地设的发展宝地。背靠黄渤海,链接东北亚,多好的资源禀赋啊。过往的辉煌也罢、包袱也罢,统统都放下吧。向前冲,不停步!

编辑:金杜

民生 发展 经济

相关推荐

【免责声明】今日都市网刊载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的立场和观点。今日都市网致力于提供准确和有价值的信息,但无法对所有内容的真实性进行完全验证。如有内容存在侵权、失实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ahmmzs_tousu@163.com ,我们将尽快处理并采取相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