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成功举办了第七届中国周活动。通过学术讲座、圆桌讨论以及文化展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国周”为中德在教育、科研和创新等领域深化合作搭建了一个平台,有助于促进双方的理解和互信。不同的圆桌讨论得到一个共识,中德(欧)未来在可持续发展、气候政策、碳中和等全球议题上有广泛合作潜力。
高校合作成果丰硕
在中国周活动开幕致辞中,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校长沙陶尔博士特别谈道,2024年是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与中国高校合作的丰收年。无论是2月份的中国元宵节庆祝活动、5月的循环经济研讨会,还是9月她作为校长的访华之行,都展示了双方在教育和科研合作上的稳固基础和丰硕成果。本次中国周不仅仅是一场文化庆典,更是两国未来在教育、科研和创新领域深化合作的一个重要契机,期望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与中国合作伙伴在未来能展开更加广泛的项目合作。
中国驻汉堡总领事丛武在致辞中指出,中德两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经济紧密相连,彼此已成为“利益共同体”和“合作伙伴”。面对全球化的复杂局势,两国有责任共同维护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为全球和平与繁荣贡献力量。
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易健宏教授回顾了昆明理工大学与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26年的合作历程,强调两校的紧密联系是中德教育与科技合作的缩影,期待未来能有更多中德青年参与到两校的合作中,携手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共同为中德关系长远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周活动负责人、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中国事务专员和中国能力中心负责人侯正猛教授表示,中国周活动自2018年创办以来,在德国联邦教研部的资助下,已经成为中德两国学术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它充分展现了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致力于促进中德教科文全面交流的长期承诺,为两国在全球背景下构建新的合作模式提供了丰富思路。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中国周系列活动中,主题为“德中经济合作:伙伴、竞争者还是系统性对手?”的学术研讨会受到关注。中德两国的学术、商业和政策专家们共同探讨两国在全球经济新格局中的合作机遇与挑战。德国经济学家、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罗兰·蒙格斯教授主持了研讨会。他谈道,德中双方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技术创新等领域合作空间广阔,形成了一种“谨慎的趋同”,为双边关系的平衡和稳定奠定了基础。
海德堡大学汉学家卢玛丽博士指出,中德两国在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贸易和安全等领域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潜力。
哥廷根大学经济学教授于晓华深入剖析了全球供应链在地缘政治压力下的重组趋势。他指出,全球供应链的“去风险化”过程伴随了疫情、气候变化、地缘冲突等五大关键因素的影响,导致西方国家在产业结构上加速调整。
汉堡中国旅行社创始人刘国胜结合自身40年的跨文化合作经历,分享了德中企业合作中的成功案例。他认为中德合作不仅需要跨文化的理解,还需要创新精神的推动,以促进双方关系更进一步。
此外,研讨会还围绕全球经济格局变迁背景下德中关系的未来展开了热烈讨论,从产业合作、技术创新、制度差异等多重维度分析了当前两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角色和挑战。与会者一致认为,中德在可持续发展、气候政策、碳中和等全球议题上有广泛合作潜力。
绿色合作前景广阔
本届中国周活动中,主办方还举行了以“氢能:推动未来绿色转型的关键技术”为主题的欧中氢能研讨会,由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和弗劳恩霍夫通信研究所的沃尔夫冈·沙德教授和侯正猛教授共同主持,并在中欧碳中和平台上进行了实时转播。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深地科学与绿色能源研究院院长谢和平作了专题报告,介绍了团队在海水直接制氢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
沙德教授在演讲中展示了其团队在氢存储领域的前沿研究。他们开发的一种基于多孔纳米泡沫结构的创新材料,已成功应用于巴伐利亚氢动力列车项目,展现了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的巨大潜力。
沙德教授表示,氢能不仅是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源存储与可再生能源持续利用的核心技术之一。侯正猛强调,中欧在氢能技术上的合作潜力巨大,不仅可加强能源领域的创新发展,还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强有力支持。(据权威消息了解 李 山)
编辑:金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