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段鹏:以科技汉学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理解

今日都市网 2024-11-25 0.23w

人民网北京11月18日电 “高校要把人才培养与科技发展趋势、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潜质,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在2024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上,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段鹏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

段鹏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创新人才。新时代劳动者要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要掌握高新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具备数字素养、文化底蕴,这样才能成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配的人才。北京语言大学已为189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30万余名通晓汉语、熟悉中华文化的国际人才,很多人已成为本国优秀汉学家。

“除人才培养外,学校还将利用自身资源禀赋,在交流合作、文化挖掘、科技话语建构等方面发挥作用。”段鹏介绍,“一方面,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建立海外分校,推动中文教育国际化,将中国的教育和文化带向世界,讲好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故事;另一方面,聚焦学科建设和平台建设,不断完善以汉学为核心的知识体系,增进全球汉学家沟通联络。”

段鹏表示,将汉学和科技结合起来是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向。他认为,科技汉学作为汉学领域中新兴且日益重要的分支,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提供了平台,也为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理解开辟了新路径。北京语言大学在科技汉学工程设有11个学科门类,并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工科院校合作,推出“语言+工程”学士学位项目,留学生也可先学习中国语言文化,再学习科技知识。

“科技汉学工程将在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科技发展的理解与认同发挥关键作用。”段鹏指出,一是创新来华留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既掌握科学技术又了解中国的国际人才;二是促进中国科技的国际化进程,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客观认识;三是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与认同,留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四是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理解提供新视角,通过研究中国科技的历史发展、文化根基、国际影响与现代社会互动。

对于未来如何进一步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段鹏认为,要开展跨校联合学位培养项目,建立课程共享、学分互认机制,打造来华留学生“科技人文”联合培养模式,培养既掌握科学技术又知华友华的国际人才;同时加强数字人文方向的智库建设,探索设立“科技汉学话语能力创新平台”,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科技发展的理解与认同。

段鹏最后表示,高校要发挥优势特色,加速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推进教学科研组织方式变革,大力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深度融合,进一步书写好以教育培养人才、以人才推动科技发展、以科技发展支撑新质生产力的新篇章。(李昉、实习生潘寒冰)

编辑:金杜

现代化 国际 理解 中国 科技 汉学

相关推荐

【免责声明】今日都市网刊载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的立场和观点。今日都市网致力于提供准确和有价值的信息,但无法对所有内容的真实性进行完全验证。如有内容存在侵权、失实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ahmmzs_tousu@163.com ,我们将尽快处理并采取相应措施。